国际教育学院刘小珊教授于澳门日语研讨大会做主题演讲
本网讯(通讯员 陈姗姗)暑期期间,数十名日语界学者冒着酷暑炎热云集澳门大学,参加“2016年华南地区日语研讨会”。会议分开幕式演讲、学术大会基调演讲、小组会议发表和讨论、闭幕式总结等五大环节,历时三天。开幕式上,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和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词;大会基调演讲由来自北京大学潘钧教授、中山大学佟君教授、广东东软学院刘小珊教授、暨南大学王卓教授分别从日语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四个研究方向作了主题各异的演讲。
东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小珊教授是本次主讲基调报告唯一的女性教授。刘教授巾帼不让须眉,做了题为“全球化时代的日本汉学研究综述”的基调演讲。刘教授的演讲从国际汉学的优劣得失切入,对汉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历程里扮演的角色与贡献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指出国际汉学由于占有文献的便利条件(如敦煌文献)以及方法论(现代社会科学方法)上的独特,从而成为了中国学术的积极参照者。接着刘教授通过国内的权威汉学杂志和汉学家的工作,介绍了国际汉学自80年代导入中国之后引起的各种反应。国际汉学依然在蓬勃发展,其研究态势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汉学联合会等整体性研究的增强;第二、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的转换;第三、德国或美国等基金会的经费投入。
在第二部分,刘教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出发,集中介绍在国际汉学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日本汉学,包括其下位范畴例如日本儒学、日本书道等特殊领域的问题意识和独自的表现形式。刘教授指出,日本汉学虽然源于中国,但与母体中国的学术发生了较大的思想差异。尤其是日本汉学作为一个富有“临界性”领域,在历史沿革中既催生了比较有创造性的部分,同时也保留了日本学术中陈腐的部分。当日本汉学从静态向动态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它便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新观点,相反,当它试图固守城规的时候,便会丧失其学术活力。
最后,刘教授重申,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已经无法无视国际汉学的研究成果来闭门造车了。做中国思想和经济研究的,绕不开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做唐宋文化史研究,无法回避内藤湖南关于宋代文化的假说;做中国小说戏曲研究的,同样没法抹杀岩谷温、青木正儿的贡献……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汉学,这样便可以做到像荻生徂徕所说的:“宇犹宙也,宙犹宇也。”
刘小珊教授的演讲受到参会者们的极大关注,被认为其“研究课题非常新颖”、“富有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渊源” 、“代表着日本语学界的前端性研究”。刘教授一一地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若干问题,语言幽默生动、问题解答精彩,赢得阵阵掌声。
在学术会议交流环节,刘小珊教授郑重向会议代表们介绍了广东东软学院,并热情邀请粤港澳日语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的佟君教授(博士)、暨南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王琢教授(博士)来东软做学术交流,作为客座教授指导日语系的教学和研究,得到两位大家的首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