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计划 | 香港教育大学2026年硕士专业解析会顺利举行!
为响应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战略,深化两校协同育人,10月15日,广东东软学院联合香港教育大学在BG06举办“教大2026年硕士专业解析会”。解析会聚焦教育学、心理学、STEM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热门方向,系统梳理课程设置、申请流程、奖学金体系及在港就业前景,助力学生科学规划升学与职业路径。

出席本次解析会的嘉宾有:广东东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徐斌院长、唐诗璐副院长,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人工智能、脑与儿童研究中心高级事务主任孙震博士,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电子竞技管理、数码营销与电子商务专业代表柯晓波博士,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比较教育与协调创新专业代表邱若宜博士,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新兴科技赋能未来人力专业代表王思玉女士,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一带一路商务传意与行政专业代表陆芳草教授,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科学和机器人教育专业代表曲晴女士,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中国价值观领导专业代表张文琪女士,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正念与生活教育专业代表谢嘉杰先生,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行政主任白鸿女士,广州励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高璐女士。
掌声如潮,解析会正式启幕。唐诗璐副院长致开场词并简要介绍香港教育大学和到场嘉宾。她勉励同学们“带着问题听”,精准择校、笃定前行。

随后,徐斌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对香港教育大学代表团及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港教大此次携定制化硕士项目来校,贯通国内深造与赴港升学双通道,是学院落实教育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倡议、拓展多元升学路径的重要实践,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学院也将积极提供专业指导与保障,助力东软学子走向世界。

孙震博士首先向学院领导致谢,并邀请同学们以掌声回馈学院“搭建升学新通道”的良苦用心。随后,他从三方面系统阐释香港升学的综合优势:

湾区优势 政策红利
香港中西交汇、位列全球金融中心,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可享国家多重政策利好。2024及2025年度施政报告相继把“留学香港”升级为“游学香港”,研究生招生名额再增两成,学生签证限制放宽;政府另拨专项经费,并允许商业大厦及酒店改建为学生宿舍,显著缓解住宿紧张,同时提高奖学金额度,形成“升学—就业—定居”全链支持。
名校密度 留港通道
香港八所公立高校中七所稳居世界前200,学生可用较低成本享受国际一流教育。特区政府自2020年起对非本地毕业生实施宽松留港政策:入学即可获香港身份证,毕业后可直接留港工作。
时间成本 就业薪酬
一年制硕士节省1.5—2年时间;在读期间可合法兼职(每周≤20小时,时薪74港元),年均增收约7万港元。香港教育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34,931港元/月,位居全港第二,已超75%在职人员薪酬水平。
随后,孙震博士系统介绍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源起于1853年,迄今已有172年办学传统,是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中唯一专注师范教育的高校。现有大埔、将军澳、北角、九龙塘四大校区,在校生13,000人,教学人员1,499人,其中53位科学家进入全球前2%,占比居香港前列。2025年首入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即列全球第195位。教育学科在2024年居软科世界第13,在2026年U.S.News教育与教育研究领域位居全球第3,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连续九年排名亚洲前四、世界前二十。校园有2200 个宿位,西九龙新校区紧邻高铁,便利实现“港读书、深居住”的高效学习生活。他提醒同学:“研究生阶段的核心是独立解决复杂问题”,应把握时间差、信息差带来的红利,做好人生规划。
最后,各专业教师依次登台,详细介绍数字营销与电子商务、电子竞技运动管理、中国价值领导教育、比较教育与协同创新、正念与生命教育、一带一路商务传意与行政、科学与机器人教育、教育神经科学、新媒体和社交媒体、数字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营销、新兴科技赋能的未来人力等专业的特色、前景与培养路径。

整场解析会内容充实,环节紧凑,最后在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金秋东软,梦想起航。我们期待下次讲座再见,见证更多东软学子从东软出发,走向世界级舞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