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专业介绍>详细内容

专业介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8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专业代码:120102   

所属院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8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视频:https://www.xinpianchang.com/a10770102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在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具备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工作,ERP平台实施、咨询与应用工作,数据收集、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报表开发等数据分析工作,也可以考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相关工具进行ERP平台实施、咨询与应用,能够掌握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持组织管理决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AI技术辅助提升本专业相关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从事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及数据分析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5年后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能综合运用数理模型、信息系统、管理领域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信息化项目的产品、过程和决策进行规划、分析和设计,并在实践中体现较强的创新意识;

(2)能承担各类信息化项目中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咨询、研发、实施和运行等工作,能胜任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咨询顾问及管理运营等岗位,能灵活运用AI技术辅助日常工作;

(3)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职业道德,能够从法律、伦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视角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决策和管理;

(4)能与国内外同行、客户及信息化项目的相关各方进行有效沟通,能够融入团队的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5)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及时跟踪现代管理及IT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升级,具备职业竞争能力。

三、培养规格

1技术知识与推理(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方法和工具用于分析和解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

1.1相关科学知识

能系统理解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并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表述。

1.2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系统理解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问题的表述与分析。

1.3专业知识

能够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模型构建、ERP系统应用与开发、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并体现本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工具和新技术。

2开放式思维与创新(Ope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能够应用科学原理思考问题,运用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表述、分析和研究。

2.1系统思维

能够运用系统化思维,对信息系统的系统单元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系统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认识。

2.2批判性思维

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复杂企业信息化问题,解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反思与持续改进。

2.3创造性思维

能够将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问题的分析、设计,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个人职业能力(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运用科学原理、实验、文献查阅等方式、手段对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具有数字素养,并能使用现代工具对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

3.1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专业相关理论、工具、方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复杂问题进行合理表述、分析与推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案。

3.2实验、调查和发现知识

能够根据复杂信息系统的特征查询文献,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调查或实验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或实验,正确的采集实验数据,且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3数字素养

具备数字意识和计算思维,遵循数字伦理规范,能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工具和平台,对企业信息化问题进行分析,并设计解决方案,开展探索和创新。

3.4终身学习能力

能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4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能够就专业问题,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通过口头、文稿、图表与同行或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协作。

4.1交流能力

能够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并包容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4.2团队合作

具有团队意识和分享态度,能够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与合作,并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完成项目目标。

5态度与习惯(Attitude and manner)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身心素养、正确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积极的社会性态度,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

5.1个体性态度与习惯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养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美劳素养。

5.2职业态度与习惯

具有热爱事业、实事求是,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坚持原则的职业素养。

5.3社会性态度与习惯

具有开放进取、包容理性的社会意识,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爱护环境。

6责任感(Responsibility)

明确职业责任,能够基于信息化项目相关背景知识,综合考量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系统与解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应用与评价。

6.1对个体的责任感

明确个体的责任,有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够进行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对自己的健康、生命及自我价值实现负责。

6.2对职业的责任感

恪守职业伦理,遵守职业道德,对职业负责,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6.3对社会的责任感

遵守社会公德,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信息系统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分析和评价信息化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健康与安全、效率与效益、文化与法律的影响。在信息化项目实践中,能自觉履行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的社会责任。

7价值观(Ethical values)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实现价值观的自我认知,能够理解和包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不同的价值观,对价值观问题的多样性进行识别与评价。

7.1个人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2职业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明确职业目标,坚持职业理想,认同职业规范,获得职业发展。

7.3社会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包容性,能够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对价值问题的多样性进行识别、应用与评价。

8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能够及时跟踪现代管理及IT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升级。对信息化项目中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领域进行咨询、研发、实施和运行,并在实践中体现较强的创新与创业意识。

8.1外部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

在信息化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信息系统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

8.2行业应用环境

掌握ERP相关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技术,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紧跟行业技术的变革。

8.3构思、系统工程方法和管理

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要素、软件过程模型以及信息化项目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执行的顺序,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过程执行的通畅。

8.4设计

掌握信息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及建模技术,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根据需求合理设计系统模型,正确评估模型,选择正确的信息系统实现方法以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

8.5实施

能按照项目或产品的开发周期进行过程管理,包括涉及不同学科交叉的多任务协调、时间进度控制、相关资源调度、人力资源配备等内容,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

8.6运行

制定长期的信息系统运行计划与规范,针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记录,及时解决,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系统升级。

8.7创业意识与技能

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商业知识有效结合,并转化为商业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和逻辑,兼具整合、创新和承担风险等特征。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环节等,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运筹学、商务智能基础、Web信息系统开发技术、ERP系统综合应用。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数据分析与处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语言设计等。

本专业通过专业项目实现学生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项目设置包括3个一级项目(专业导引与职涯规划、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实训、毕业设计(论文))、3个二级项目(三个实践学期的项目)、若干课程项目等。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设置丰富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项目。

大学四年共需修满178.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67.16学分,占比37.63%。

五、师资队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拥有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梯度完整、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规模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专任教师12名,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比例为100%,另外有兼职教师6名。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助教及以下职称7名,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为100%;年龄结构为:35岁及以下11人,35岁以上1人,具有较好的年龄梯度。所有老师均具有系统开发、数据分析、ERP实施等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竞赛指导经验。

六、教学条件

学校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满足信息化教学基本需要,配有投影仪、麦克风,以及教师端和所有学生的网络接口或WIFI。

本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开发实验室、商务智能实验室及相关专业实验室,配置有高端的计算机、服务器、多媒体设备等硬件条件,及满足科研、创新和竞赛要求。

建设有广州鼎捷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校外实训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实习与就业提供平台与场所。

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设置进行选拔。企业有较高的专业匹配度和管理的规范性,有足够的场地,能够接纳相应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或实训,基地能提供真实的项目,有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查。

本专业建设有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项目及信息化资源等。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