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教融合 赋能专业升级——我校教师参加国产工业软件数字孪生技术培训纪实
为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相关专业与国产工业软件深度融合,我校于8月10选派多位专任教师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国产工业软件数字孪生技术专题培训”。本次培训以国产自主可控技术为核心,旨在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为专业群建设与产教融合注入新动能。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实现生产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重构。其技术本质是“数据驱动+模型优化”的闭环系统,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模式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并已渗透至制造业全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其核心优势如下:
1.全生命周期动态优化,传统工业系统依赖离线仿真与经验决策,而数字孪生通过集成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从设计、生产到运维的全周期数据贯通。例如,在航空发动机研发中,数字孪生可模拟材料应力、温度场等物理参数,将试验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3个月,同时降低70%的物理测试成本。
2.实时决策与预测性维护,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输入虚拟模型,数字孪生能实时诊断设备状态,预测故障发生概率。某汽车工厂应用数字孪生后,通过分析焊接机器人电流、振动等120项参数,将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45%,年维护成本降低2000万元。
3.资源高效配置与柔性生产,在复杂产线中,数字孪生可模拟不同工艺路线对能耗、产出的影响,优化资源分配。某电子制造企业通过构建SMT产线数字孪生体,动态调整贴片机进料顺序,使换线时间从45分钟降至12分钟,产能提升18%。
4.风险可控的虚拟验证,在危险或高成本场景中,数字孪生提供“零风险”试验环境。例如,核电站利用数字孪生模拟冷却剂泄漏事故,验证应急预案有效性,避免真实演练的辐射风险与停机损失。
5.跨域协同与知识沉淀,数字孪生打破数据孤岛,支持设计、生产、服务部门协同优化。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构建产品数字孪生库,将设计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参数化模型,使新机型开发周期缩短30%,设计错误率下降60%。
本次培训内容涵盖理论、实操与教学转化三大模块。理论部分系统讲解了数字孪生技术原理、国产工业软件功能特点及行业应用场景,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构建技术认知框架。实操环节聚焦国产软件操作技能,通过数字孪生建模、虚拟调试、预测性维护等工业场景实战演练,强化教师动手能力。教学转化模块则围绕课程设计、引导教师探索技术落地路径。
参训教师在此次培训中取得丰硕成果。我校教师全员通过考核并获得国家工业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颁发的培训证书。搭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支持学生在线完成工业场景模拟实训。产教融合层面,并拟组织学生参加开元杯省级技能大赛,推动技术成果向育人实践转化。
本次培训是我校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国产工业软件应用的重要实践。参训教师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持续推动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为培养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