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子收获粤港物联网大赛两项二等奖
3月21日,第十九届粤港澳物联网大会在广州举行,同时举行第十四届粤港物联网大赛(物联网赛道、开源鸿蒙院校赛道)颁奖。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两支学生团队,凭借创新作品《东软灵犀·OpenHarmony校园智能体》和《智慧校园环境监测小车》,双双斩获二等奖。计算机学院的李小峰、何炜婷和叶家豪三位老师,带领获奖学生团队到现场领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学生中多名来自鸿蒙微专业,是该专业继往届赛事获奖后又一次突破。
本次大赛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香港政府数字政策办公室指导,广东省物联网及互联网+产业联盟及香港货品编码协会联合主办。特别设立开源鸿蒙(OpenHarmony)赛道,吸引了粤港地区多所院校师生参与,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结合智能终端、物联网、工业与家居场景等核心领域,全面考察参赛者在OpenHarmony设备理论、应用开发、工程调试等环节的综合能力。计算机学院的两项作品的成功获奖,得益于计算机学院重点打造的鸿蒙微专业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课程实践与产业项目深度融合,对标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培育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此次获奖是践行东软TOPCARES教育方法学的又一成果体现,通过“项目驱动、赛教融合”模式,学生团队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产品落地的全流程实践中,显著提升了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学院未来将持续深化鸿蒙微专业建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进一步推动开源鸿蒙技术在教育与产业端的双向赋能,培养更多符合国家信创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场举行的第十九届粤港澳物联网大会,以“智能物联,赋能未来——探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主题,吸引粤港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企事业机构、院校及专业媒体代表线上及线下逾700人参会。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处一级调研员王文质在致辞中指出,广东以广深双核引领智能传感器、开源鸿蒙生态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全面覆盖鸿蒙应用,加速构建万亿级智联产业生态。
中国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出新质生产力应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取代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模式。人工智能引擎通过数字孪生、大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人机协作效率的百倍提升,将加速科研创新与产业变革。
与会的其他专家也分享了各自领域的见解与成果,包括AI在电力供应链中的应用、全栈式智能解决方案的展示,以及对物联网与AI融合面临的挑战提出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等。这些讨论共同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蓝图,强调了政企联动的重要性,旨在共建智能物联生态体系,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