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广东省质量工程特色专业



  一、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是我校前身《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三年制大专(全日制)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于2014年成功升格的首批本科专业,是我校“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当年招收本科生236人,已有五届本科生毕业,合计约740人.现有在校本科生约881人。

本专业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专业的有力支撑,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经验,以广佛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为驱动,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入手,构建有特色的TOPCARE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重点培养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依据《电子信息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制定的.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电子技术、智能仪器和电子设备技术人才。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电子工程技术和智能技术算法的应用能力,以及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应用等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胜任电子与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的技术管理与教学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1-2):

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本专业团队依据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广佛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现状,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经验,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发展规划,每年都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行业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要求、职业道德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与各方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并在此基础之上,邀请业内专家举行专业的研讨,听取专家和企业的反馈意见,与时俱进地修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要求。本着“科学性与规范化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主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全面发展、需求导向、强化实践、激励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调“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产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对接”,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三、培养规格

1) 学制与学分

本专业学制四年。2014年首次招生。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学校对本科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总修读学分不少于179学分。

课程结构

学分要求

必修

专业选修

通识选修

合计

通识课程

68.5

 

8

76.5

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

30.5

 

 

30.5

专业课程

21

21

 

42

集中实践环节

30

 

 

30

合计

150

21

8

179

 

2)能力知识与素质要求

(一)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2.文化素质

(1)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2)具有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

(4)具有遵章守纪、按规办事的习惯;

(5)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6)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3.职业素质

(1)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分享态度,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

(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技术的探究意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能够保守商业机密;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4)具有大局观,能够理解企业战略和适应企业文化;

(5)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意识;

(6)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对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领悟性、系统性、条理性,能够积累和学习。

4.身心素质

(1)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二)知识

1.文化基础知识

(1)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法律知识;

(2)了解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常见应用文写作知识;

   (3)掌握一门外语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

(1)掌握必备的数学及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编程、基础人工智能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专业核心知识

(1)掌握微处理器﹑接口技术﹑传感技术等硬件知识;

(2)掌握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电路、数据传输与处理电路等基础支持模块的设计知识;

(3)掌握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基础人工智能等应用与开发知识。

(三)能力

1.专业(职业)基本能力

(1)具有元器件识别与焊接﹑原理图/PCB版图绘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集成﹑计算机软件编程等能力;

(2)熟练使用常用实验仪器完成硬件实验的能力,运用工具软件进行实验仿真的能力,充分理解硬件、信号、数据对于上层设备及算法的支撑作用和递进关系,并能够基于特定的软硬件系统或平台进行算法的应用与开发;

(3)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

(4)具有阅读﹑理解外文技术文档的能力。

2.专业核心能力

(1)具有电子产品硬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2)具有理解﹑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具有必备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智能算法应用能力。

3.其它能力

(1)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2)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具备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处理与控制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开发与设计,以电路基本理论为基础,涵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号处理﹑传感与测量等相关技术的宽口径专业。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广、应用性较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特点。

全面规划落实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按“平台+模块”框架构建,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层次,每个平台下又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理论和实训或实践课时,这样设置完全符合知识学习渐进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充分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特别规划了专业核心课程,在强调传统核心课程的同时,突出了适应新业态的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核心课。也谋划了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得到综合平衡发展。IT学院的特点,在保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固有特点基础上,凸显IT学院的特点。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主干课程,让学生从“元件到芯片、从模块到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学习过程中体会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专业扩展课,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形成嵌入式系统等专业方向。要求教材尽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获奖教材或规划类教材,也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以下是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

(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期

备注

1

CS3255

程序设计基础

80

1

 

2

CS3006

模拟电子技术

64

4

 

3

CS3010

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

64

4

 

4

CS3041

计算机组成原理

64

5

 

5

CS3217

嵌入式系统基础

48

5

 

6

CS3321

信号与系统

48

5

 

7

CS3323

数字信号处理

48

7

 

8

CS3325

嵌入式操作系统

64

7

 

(2)专业项目设置

序号

项目等级

项目代码

项目名称

学分

学期

对应主要课程名称

1

PCS31001

专业导引与职业规划

1

1

电子信息专业导论

2

PCS32028

基本能力实训(基本能力实训(程序设计+电子工程实践项目)

4

3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电路分析基础

3

PCS32003

专业能力实训

4

6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

4

PCS32004

综合能力实训

4

9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嵌入式设备驱动软件/嵌入式系统人机交互/嵌入式操作系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Ptthon程序设计

5

PCS31002

项目实训

8

10

专业必修课程

6

PCS33009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0.5

1

程序设计基础

7

CS3458

毕业设计(论文)

6

11

四年所学的基础上的项目设计

(三)课程实验教学课程

序号

开设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实验学时

1

4

CS3005

大学物理实验

24

2

2

CS3005

电路分析基础

16

3

1

CS3222

程序设计基础

24

5

4

CS3006

模拟电子技术

16

6

4

CS3010

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

16

7

5

CS3041

计算机组成原理

16

8

4

CS3014

Linux程序设计基础

12

9

5

CS3217

嵌入式系统基础

22

10

5

CS3321

信号与系统

12

11

5

CS3324

通信原理

8

12

7

CS3323

数字信号处理

12

13

2

CS3322

数据结构基础

16

14

4

CS3225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

12

15

7

CS3325

嵌入式操作系统

16

16

7

CS3463

计算机网络

12

17

7

CS3032

嵌入式设备驱动软件

16

18

8

CS3229

嵌入式系统人机交互

12

19

7

CS3228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12

合计

274

(4)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项目主要包括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认证和素质教育项目共三类。本专业重点推荐学生选修的项目如下:

序号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学分

重要活动标“*”

备注

1

校级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

*

 

2

校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1

*

 

3

校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

*

 

4

校级

“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

1

*

 

5

校级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

*

 

6

院级

蓝桥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大赛

0.3

 

 

7

院级

“蓝桥杯”电子类设计大赛

0.3

 

 

8

院级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0.5

*

 

9

院级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0.5

*

 

10

院级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0.5

 

 

11

院级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

0.5

*

 

12

院级

广东省工科大学生实验综合技能竞赛

0.3

*

 

13

院级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0.5

*

 

14

院级

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0.5

*

 

15

院级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0.5

*

 

15

院级

全国计算机系统能力竞赛

0.5

*

 

16

院级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0.5

*

 

17

院级

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0.3

 

 

18

院级

程序设计大赛

0.5

 

 

19

院级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0.5

 

 

20

院级

广东省合泰杯单片机设计大赛

0.3

 

 

(5)各类课程学时学分统计表

课程类别

必修课: 150 学分

选修课: 29 学分

实践学分

总学分

通识必修课

学科及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集中实践环节

通识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实践

理论

理论

实践



学分

56

12.5

22.5

8

14.5

6.5

30

8

15.5

5.5

60

179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比例: 33.52   %

课程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课内学时

总学时

通识必修课

学科及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集中实践环节

通识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实践

理论

理论

实践



学时

994

296

360

136

230

106

38周

128

248

88

2586

2586学时+38周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所占比例:38.48%

备注:

1.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折算20学时。

2.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所占比例=各类课程实践学时之和/总学时。

3.课内总学时不含集中实践环节学时。

4.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学时只计算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时,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实践学分不折算学时。

5.专业选修课理论(实践)学时=(专业选修课最低要求学分/计划中列出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之和)×专业选修课理论(实践)学时之和。

6.通识选修课的学时=通识选修课的学分要求×16,全部计入理论学时。


  五、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素质较强、发展态势良好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目前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外聘教师7人;专任教师总数满足教学要求,教师梯队合理;具有“双师”资格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者具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占50%以上。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比较合理。

目前本专业有广东东软学院系统能力教学团队1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立项为“质量工程特色专业”;本专业获得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一项,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堂3项;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6人次;《Linux程序开发》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自编教材《Linux程序设计》获得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此外,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累计34项。

本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了科研项目21项、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25项,发表论文50篇;获发明专利3项,获得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及集成电路登记等28项。

此外,本专业采用实验室管理员与教师共同管理实验室的模式,配置1名实验室管理员,每间实验室配置3名专业课常任教师。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副高及以上和硕士比例较高,管理方式与人员配置满足实验实践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为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超过60%。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生均四项经费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年生均四项经费和年四项经费的投入逐年大幅增加。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目前已建成11个专业实验室,累计总经费投入超过650万元。此外,用于本专业基础教学和拓展能力培养的实验室4个,累计总经费投入超过200万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一览表

地点

实验室名称

使用面积(平方米)

设备台套

设备金额(万元)

A217A

微机原理实验室

72

85

44.85

A217B

模电数电实验室

72

116

21.59

LG05

多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脑机接口实验室

48

16

33.18

A218A

电路原理实验室

72

85

19.69

A218B

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72

41

40.73

LG07

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70

6

33.81

LG11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

95

42

64.36

LG13

通信原理与物联网实验室

95

23

73.08

LG15

传感技术与虚拟仪器实验室

87

109

113.33

LG17

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

115

70

44.86

LG19

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开放实验室

172

32

142.87

合计

970

625

 632.35 

以上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本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有利于创业型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符合专业定位。在学院完整的实验室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下,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定期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更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利用率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发挥着较好作用。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的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一个嵌入式创新班,并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对该班级学生进行培训。此外,采取由专业老师监督、实验室管理员协助、学生小组长负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践行“以生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不断扩大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现已建成校外教学实践基地38个、共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省内TOPCARES特色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等一系列实践平台有力保障了创新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日常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开放专业实验室,定期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和检查,学生反应效果良好。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践行“以生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不断扩大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省内TOPCARES特色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等一系列实践平台有力保障了创新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七、专业特色建设

贯彻实施东软教育集团提出的TOPCARES人才培养模式,以OBE 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各环节,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项目体系、教/学/做、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校企合作与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监控与课程设计实施等六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9ad32541c9841a38f5ed9d0199cb09d.png


以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一系列课程,以设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教师科研为推力,构建融合课内实践体系、素质教育活动、辅修课程体系、兴趣小组、专业社团、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CO-OP)等为一体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跟踪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和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和新应用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


c8393a0ffe274077aaf38abc53f1228b.png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