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详细内容

理论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走出身份困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当前,在转不转的问题上,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已无异议,因为招生难、就业难的双重压力,正在倒逼高校作出调整。但在向哪里转”“如何转等诸多问题上,还远未达成广泛共识。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是:转型之后,地方本科高校到底是在办职教,还是在办高教?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向应用型转变有全面理解。要全面理解应用型的新要求,还是要回到解决招生难、就业难的双重困境上来。换而言之,判断一个地方本科高校是否真转型,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真正脱困。

转型首在调整办学定位

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造成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以重庆为例,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用人需求缺口在20万人以上,但重庆市属高校中,经、管、文、法、艺五大专业培养规模占比却高达55%。重庆本科高校中,英语专业开设高校有21所,在校生达2.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地方本科大学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在上世纪末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办本科的历史并不长。加上扩招的主体在地方大学,经、管、文、法、艺等又成为扩招专业的主体,因此造成了今日之困境。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地方本科大学明显表现出学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不够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等病症。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发展大多有一种路径依赖:单科性学院想升格为多科性大学,“211”大学想成为“985”,最后大家都想成为北大清华。且不说国家资源能不能办那么多的北大、清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也没有那个必要。以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美国为例,在3600余所高校中,研究型大学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科研教学型或教学型大学,仅两年制社区学院就占55%

美国大学的这种构成,其实和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据统计,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的结构比例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约占5%,从事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生产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上升期的大国,我国对于各类人才需求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对基层生产一线需求的比例应该大致相当。因此,调整地方本科大学的办学方向,已是迫在眉睫。

转型重在确立就业导向

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拿就业率来强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大学的任务是教育人,就业应该是政府抓的事情。应该说,对转型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今天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均GDP2300美元至6500美元之间,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客观上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随之改变,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大学类型——应用科学大学。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欧洲当年的水平上。

就业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事,当然没有错。但是,地方政府作为大学的举办者和出资人,要求地方本科大学办学方向作出调整,确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也在情理之中。

就业导向一旦确立,地方本科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素质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等等,都将随之改变。可以说,这样才真正是从围绕学校资源办学围绕学生办学的转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