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详细内容

理论研究

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8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创新性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众所周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显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追求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如何独辟蹊径,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达成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比,在培养模式上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更加强调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

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关键。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由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

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科学构建层次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德州学院从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遵循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构建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内容上来看,实践教学可分为认知实践、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4个层次。认知实践的作用是建立一种初步的感性认识.即是对本专业所需人才素质及常用实验仪器或工具的感性认识,对本专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的直观体验。基础实践对于学生理解和强化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创新实践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方法为基础的创造性,应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专业所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在更高层面上加深对专业新的认知。大学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认知实践和基础实践活动,大学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层次化体现了认知——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创新实践——再认知的实践教学的认知规律。

2.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多元化就是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提出灵活多样的实践要求,吸引所有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多种实践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或任务。

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这是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其他的实践教学模式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以参与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参加这些实践活动,通过引导、讨论、协作,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进行科技活动的平台,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其成为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3.针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    

2011年,学校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改革实践教学的原有模式,在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连续性、实验教学项目性、实习教学岗位性、科技创新应用性、毕业设计实证性为标志,学校的实践教学实现了特色化。

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学校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构建了“1236”实践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时间在第一学年为1个月,第二学年为2个月,第三学年为3个月,第四学年为6个月),保证了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二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以实验教学的项目性培养学生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参与指导教师承担的课题研究项目,高年级实习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并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自2009年起,学校已经立项资助了127个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建立企校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的岗位性。近年来,学校积极改革传统的实习、实训方式,大幅削减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习、实训,着力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习、实训,使学生生产一线的实战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四是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构建起由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外科研基金项目、科技文化活动节、学科实践能力竞赛、创新讲坛等组成的课外创新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五是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企业生产环节,研究内容要侧重于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并推出毕业论文(设计)企校“双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确保论文质量。

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条件支撑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工科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打下建设基础。校内教学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学校建成了校内大型工程训练中心、创新教育训练中心等高端实践教学设施,与此同时学校还对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实训设施进行整合,实现了实验室功能的提升与实施实验室开放、共享,满足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需要。

积极拓展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并通过学校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教合作,全方位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基于互惠双赢的利益共同点,合作双方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出真招、出实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

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重点加强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 2013年挂牌的“乐陵市工业园区综合实训基地”可满足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5个院系的1 0余个专业600余名学生的专业实训要求,相关企业不仅为学生设置“顶岗实习”岗位,而且专门为学生实习安排“实习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2.着力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双师型”教师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充分认识到“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学校安排教师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结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主题,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并与企业团队共同建设相关课程、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在实践中积累工程经验,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状态,接触行业中最前沿的技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反映当前的先进水平。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目前各工科专业有70余位青年教师在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学校还聘请有企业实践背景,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及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课和实验课特聘教师。目前,学校各工科专业在相关企业聘任兼职教师达80多人,大大缓解了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难题。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2012年来,学校将“实践创新名师”纳入“教学名师工程”进行管理,设立“实践创新名师奖”,用于鼓励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训练和科技文化竞赛的教师。“实践创新名师奖”每年评选一次,对在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训练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授予“德州学院实践创新名师”的荣誉称号,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实践创新名师”工程建设,对引领广大教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影响在学生的创新训练与创新竞赛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近3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1GG131)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德州学院教务处】(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