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详细内容

理论研究

深化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8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由四个方面组成: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并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需要大胆突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规认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逐步建立以“专业牵动、能力驱动、校企联动”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牵动: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始终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把发展应用型专业作为重点工作,构建与产业对应的专业群,切实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必须加大学科专业调整与改造力度,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近年来,巢湖学院停招历史学、物理学等传统专业,针对合肥市“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发展软件工程、环境设计等应用型专业。目前学校设有46个本科专业,隶属于经、法、教、文、史、理、工、管、艺九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以文理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能够很好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按照“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立具有全面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巢湖学院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省振兴计划、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确定特色专业建设点,拓展基础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学校确立了“大类培养、方向分流、合作教育、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二年级实行专业基础课大类培养,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三年级设置专业方向或辅修专业,学生根据就业和发展需要,灵活选择发展方向和辅修课程模块。同时,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通过大力改革,专业牵引的效用已明显呈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校已完全走出师范教育的格局,基本完成向应用型办学转型;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对应产业的专业群;特色专业建设卓有成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能力驱动:形成完整能力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也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我国相关文件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也经历了逐步的深化和演绎: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培养。这要求高校针对不断变化的实际调整培养方案。第二,如何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去?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反向设计”,按从出口向内找的思维方式设计课程。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能力为本”,强调“学以致用”,凸显“实践主题”,加强“校企联姻”。高校应紧密结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专业特点,以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层次递进式搭建能力模块并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巢湖学院设置了各成一体又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块体系。其中,基本能力模块以“社会人”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强调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必备素养模块下设基本素养和通识能力两个课程群,前者以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为主体,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社会通用知识,后者以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为主体,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则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大模块下设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还对应学生需要设置2-3类课程群。发展能力模块是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升华,突出能力的全方位拓展,设有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两个子模块。学校在具体学分分配、学生选修等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

构建以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除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给出基本要求外,还应重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巢湖学院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实践课程,包括综合素养、基本技能两个模块;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专业技能、素质拓展两个模块;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应用能力、创新精神两个模块。学校出台《巢湖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指导意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

实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方式。学业评价是倒逼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应积极推进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突出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

能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并由相关部门制定改革进程表。

打造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逐步构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巢湖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含三大体系和六个平台,三大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六个平台是指导教学团队平台、创新创业活动平台、科研项目训练平台、职业能力多修平台、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和社会资源服务平台。

以能力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完整能力培养体系;二是打破从学术、学理角度培养人才的习惯思维,确立以实践应用为价值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三是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校企联动:主动出击,以点带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直是巢湖学院发展的短板。面对变化的形势,学校及时进行战略调整,由过去的立足巢湖,调整为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学校积极与合肥市巢湖经济开发区、巢湖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动对接开发区内的产业布局(如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和巢湖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学校环巢湖文化研究所是安徽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在环巢湖文化研究与开发方面,与合肥市、巢湖市合作良好。学校旅游管理学院在巢湖旅游开发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该学院研究制定的巢湖市旅游发展规划已成为巢湖市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学校和省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拓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

2014年开始,学校正式与合肥荣事达三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市场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卓越人才班;与北大未名生物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署开办生物制药专业的协议。同时,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也取得了显著进步,20 1 4年暑假,学校选派了70余名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深受企业好评。

问题对策:转变观念,重点突破

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改造与教师转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新专业建设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新专业在师资、办学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老专业的改造也存在困难。应用型办学,必然对师资提出新的要求,即教师必须深入实践,由理论性师资转型为双师型师资。有的专业缩招或停招,部分教师没有课程安排,工作量不足,必须由所教专业转向相近或相关专业;有的教师甚至存在转岗的问题,例如由教师岗位转到管理或教辅岗位。这都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

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在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方面,高校还面临许多困难。在建立应用性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应用性课程机制,建立应用性课程建设随产业技术进步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高校还有许多课题有待探索。

校企合作机制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但目前尚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度推进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巢湖学院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基本思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动摇;其次,要突破关键环节,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落实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做到:一是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水平和层次;二是建设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畅通教师职业发展和岗位调整的渠道;三是扎实推进实践教学与应用科学研究,并用以指导教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治理结构。(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5.1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