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淡人浓人”时,我们谈些什么?
“淡人”和 “浓人”冲上热搜,引起许多网友热议,纷纷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或者说哪一种可以描述自己。
简单来讲,“浓人”通常是指那些情感丰富、表达强烈、充满活力的人,以饱满的情绪、持续不断的好奇心探索世界,永不疲倦。
而“淡人”则恰恰相反,通常比较内敛、冷静、理智,不经常表达自己的情感,更习惯独处和思考,对于大部分事情都持有淡淡的算了的态度,用稳定心态面对所有人、所有事,为自己在广阔天地间撑起一片天。
据说这个说法的起源来自作家“黎戈”的一句话:“浓人远交,淡人可近处,闲人须设防,拙人有时可爱。世外薄最好,人情淡最好”。
哎?这不一样吗?
这不就是“i人”和“e人”吗?
这重合的地方也不假,但还是有不同的。“浓人”和“淡人”主要关注的是情感表达和态度,“i人”与“e人”的侧重点在于社交互动中的倾向。从心理的角度探讨,浓人和淡人的存在反映了个体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浓人可能更外向,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容易与人建立关系。而淡人可能更内向,更善于观察和思考,更注重自我反省和内心成长。
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标签之下,都有年轻人鲜明的价值观,构成了他们与社会、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就像他们戏谑地称“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时,你仿佛能看到一个个初出茅庐、身披铠甲、横刀立马、随时准备与虚张声势者一战的青少年。观察、分析这背后的年轻人心态特征,就不会对这些陌生的名词感到不解和抵触。看似坚硬的外壳之下,其实都是一个个练习成长、练习独立的柔软生命。
与消极逃避不同,很多人讲述了成为淡人之后的积极收获。比如有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难过、愤怒,自从允许一切发生,现在都可以接受,都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有的人则清晰地感受到若选择和自己对比,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是一种成功。与其说“淡人”描述的是一种性格特质,不如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对疲惫心灵的救赎。
不过,我们不应该刻板地将人划分为浓人和淡人两种类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浓淡,有时候我们可能更像浓人,有时候我们可能更像淡人,这取决于我们的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为调和身心所付出的努力。在淡淡生活的同时激发探索热情,我们可以通过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内驱力进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无论我们是浓人还是淡人,我们都应该尊重自己的性格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在浓与淡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享受生活的热闹和激情,也要享受生活的宁静和独处。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感到自己过于“淡”或者过于“浓”,又或者是感到心里不舒服可以后台留言告诉小编,还可以联系同学或信任的老师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预约心理中心的咨询。
参考文献:
【1】张萍 浓淡相宜的人生.浙江日报.[J].2024-3-29.
【2】陈嘉音 你是“i”人还是“e”人?我是“淡人”. 青年报.[J].2024-2-28.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