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续华章醒狮魅力之旅圆满落幕——广东东软学院“匠心遗彩”实践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2024年7月22日,炎热夏日傍晚,夜晚的蝉鸣与闷热的水汽交织在一起。广东东软学院匠心遗彩实践团来到红棉小学,记录社团成员醒狮训练的过程。当夜幕降临,学校一楼大厅灯火通明,教练们细心地指导着二十几名学生,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演示和纠正。我们实践团的成员站在一旁,手握团队横幅,被他们专注训练的精神所吸引。
学生们双手高举醒狮头,在教练的一声声训练节奏下开始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规范准确,让我们想起了自己高三那年的拼搏。在酷暑中,我们抹去额头上的汗水,感受到背部衣衫已湿透。本想抱怨天气,却看到身边这些脸上挂满汗珠、衣背湿透却毫无怨言的学生,那一刻抱怨的话语在口中凝滞。
突然,外面传来激昂的鼓声,又戛然而止。我们好奇地循声走去,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几个男孩子正在训练飞龙。他们在龙身下双手举着木棍,又跑又跳,中途停下来使劲摇摆手中的棍子,一条摇摆飞扬的龙便形成了。整个训练过程毫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顿;教练大声称赞,我们也在心里默默喝彩。
2024年7月23日早晨,我们迎着朝阳前往村委进行采访。队长将记录采访重任交给了实践团的叶萝兰同学。她虽对书记讲述粤语略显手忙脚乱,但总算记录下来。在与官溪村醒狮传承人毕国潮先生交流时,他讲述了醒狮社的创立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醒狮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采访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醒狮社在传承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资金短缺限制着服装和道具的购置,训练场地的修缮以及避免扰民等问题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此外,由于醒狮表演缺乏明确的职业化发展路径,许多学生在上初三后逐渐退出醒狮社的训练,转而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这种情况使得醒狮社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听到这些,我们心中不禁泛起一丝酸楚。然而,毕国潮先生的坚韧和决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醒狮艺术一定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次的采访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承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持。然而,正是这些有志之士的坚持和努力,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它们的魅力。
2024年7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育才中学训练场地,看见社团成员正在厂房内艰苦练习,用的是仅有木制框架的狮头。一名清瘦的女孩熟练击打大鼓,另外两名男生在旁边敲锣配合,尽管汗水已经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没有削减他们对学习醒狮的热情。其余成员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舞狮,幼小的身躯吃力的高举着与肩膀同宽的狮头,孩子们脸上那种坚毅和专注令人动容。随着训练不断深入,每一个动作都变得更加协调、流畅,仿佛整个团队融为了一体。教练在一旁不停地指导,虽然严厉但是满怀关切,他的目光里透露的是对这些孩子的期望与信任。我们看着这些努力奋斗的小朋友,不禁心生敬佩。尽管训练环境简陋,但这些孩子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集体协作,将醒狮这一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是在学习醒狮技巧,更是在传承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其中,一个稍显稚嫩的小女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年龄虽小,却异常刻苦认真,每次托举失败都会立刻爬起来重新开始。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对文化传承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胆识与信心。这份执着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决定要为这些孩子做更多事情。不仅是记录和宣传,还有实际行动上的支持。因此,从那天回来后,我们开始熬夜绘画、设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里留下点什么,让更多人关注到这群正在用汗水诠释梦想的小英雄。
2024年8月1日,阳光正好,这一天在我们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意义非凡。我们满怀激情地重返育才中学,第一批醒狮文创产品在我们实践团成员加班加点已经赶出来。手中紧握着满载心意的徽章,它们仿佛是我们与这群青春少年之间无声却坚定的纽带。学生们在烈日下,经过汗水与努力的洗礼,有序地排成队伍,等待着这份来自远方的礼物。当他们接过徽章的那一刻,脸上绽放的笑容如同夏日里最灿烂的花朵,惊喜与感激交织,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那一刻,我站在他们之中,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壮阔。那不仅仅是喜悦与满足的涟漪,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与释然交织在一起,如同暴风雨后的宁静,让人心生敬畏。三下乡活动缓缓落下了帷幕,这段探索醒狮非遗文化的奇妙旅程看似告一段落,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梦想,这趟旅程便永远不会真正结束。它将成为我们共同记忆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收拾行囊,准备离开那间充满欢声笑语的租房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卷起了地上的落叶,也似乎在诉说着不舍与挽留。但风,又何尝不是一种催促,它告诉我们,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空等待我们去翱翔。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教会了我们坚持与奋斗的意义。未来路上,勇于付出,坚持不懈,定能收获成功与喜悦。
数字媒体与设计学院“匠心遗彩”实践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