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成果展示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探析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姚蒙蒙 浏览次数: 【字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探析

【摘要】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的重担。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高校思政课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教学效率,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分析“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如何创新的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 思政课程 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众所周知,“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不是指两者简单的、表面的做加法,而是依据其各自的特性,深度融合,互相发展,打造出全新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与体系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

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建立线上教育平台、打造名师精品课堂、成立思政团队创作演说vlog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各式各样的现代化软件、公众号、微博、QQ等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供了各种创新的新途径,有利于逐渐改变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有效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从而推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

再次,00后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参与事件的发展,而非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当“互联网+” 与思政课程教学深入融合在一起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机价格的下降,大学生人手一部甚至两三部手机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低头族”的身影,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专注度的首要“敌人”。需要警惕的是互联网的世界并不都是岁月静好,网络上的爆炸性新闻充斥着大量歪曲事实博眼球的新闻,或者潜藏着各式各样的西方社会思潮,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对我国当代青年学子进行思想腐蚀。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从课程教学内容属性的角度分析,思政课程属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性强,不易理解,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看不到或者无法认知到该课程的意义,无法将本课程内容同专业课一碗水端平, 导致学生会在课堂上做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如刷微博、玩游戏、看无声电影等。

从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来看,相较于枯燥的课本内容,互联网平台上的爆炸新闻或者是时事新闻、热点新闻更有吸引力,同时伴随着具有参与性的短视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更乐意作为参与者推动热门事件的传播与发展。以上两方面造成了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无法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爆炸性发展的互联网世界缺乏有效的监管,敌对意识形态也在无形地渗透,以上种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学生在思想上走上歧途。

 
(二)教学方法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大部分使用的是讲授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填鸭式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进行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点。在传授课程内容过程中,辅助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借助PPT进行教学,甚至可能会存在部分老师照本宣科“读”PPT教学的情况。教学过程的开始与结束局限在课堂与教室,不能满足0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

 

(三)教学考核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包含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等几部分。但需要关注的是客观上传统的课堂出勤与课堂表现没有实际的考核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此种方式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在心态上不重视思政课程。这主要是由于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基本上都隶属于记忆性板块内容,使得部分学生有了复习周突击学习的机会,在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投机性,因此其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思政课程培育学生的德育效果。

(四)教师队伍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发生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且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另外由于思政课程班型多为大班,学生人数多,且每学期的班型不固定,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谓熟悉的“陌生人”,因此教师的中心就演化成为完成教学任务,偏离重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些知识真假难辨,学生对提前获取到的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导致老师的领导地位被弱化。因此思政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知识,而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措施

(一)与时俱进,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课堂内容围绕着教材展开,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同时思政教材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但大学生天性好奇,热血又冲动,本能地关注时事新闻、热门事件,因此思政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热门事件,将理论知识与热门事件相结合,以互联网的各式平台作为载体,为学生答疑解惑,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 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大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求,一些对于不合时宜的热门事件的调侃需要及时纠正,其本质是通过互联网信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增强课堂内容学习的导向性、理论知识的引领性,切勿本末倒置。

(二)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不断革新思政教学方式

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近几年,各大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不断推广“翻转课堂”“微课教学”“MOOC学习”等教学方式,结合应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通过雨课堂软件的操作,可以引进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弹幕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客户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实时显示在教室投影上。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同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学过程从单向的权威式的输出转变成为双向的、多元化的交流互动。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感同身受,获得真实而客观的认知,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主要形式包括定期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红色纪念馆,利用寒暑假去事业单位或者公益部门当志愿者等,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善考核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同过去的考核方式相比,一要增加过程考核比例, 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与学习记录,统计学生互动情况,有利于授课教师全面评定学生综合成绩。二要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习惯与乐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逐渐推广新媒体技术下的思政实践模式,比如鼓励学生拍摄思政课程微视频、定期开展直播互动、理论解说热点事件等,并将此纳入过程考核的实践分值

(五)深化学习,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从人员构成上看分析,既包括专任老师,也包括辅导员、党委书记等,他们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岗位,但都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重任,要从不同的方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综合学术能力上分析,专任老师与辅导员老师各有优势,专任老师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培养,辅导员老师侧重于学生行为管理,两者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有助于达到最佳效果。

作为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升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才能奠定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将理论教学与思想传承相融汇,在学生的心灵中、头脑中深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高艳丽.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6):60-62.

[2]张若琪,曾达.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5):210-211.

[3]易金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J].国际公 关,2020(3):49-50.

[4]姜海波.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定位[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83.

[5]杨建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216-217.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