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成果展示

论课程思政的真、善、美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郭小婷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课程思政的真、善、美是科学性、价值性、艺术性的统一。课程思政的真、善、美要以软硬结合,明暗相间、情理相融的方式,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帮助学生解决真问题,培养善德、善行。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真、善、美,不断追求真、善、美是课程思政建设根本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真、善、美,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真: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身之本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一是真理,即与客观实事相符合、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其二是坚持真理、不屈从传统,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课程思政要 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帮助学生解决真问题。“真”是课程思政科学性的体现,也是课程思政生命力所在。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真

课程思政蕴含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真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还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学科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学科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3]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感情要真

课程思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 “主力军”——教师的真懂真信问题。教育无论走多快,“灵魂”一定得跟上。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有自觉的育人意识,以适应同向同行课程教学目标指向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负担起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有关思想道德的认识与实践,逐步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有用真诚和真心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共鸣,振奋学生的精神。唯有贴近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拉近与学生的空间、情感和思想距离,达到思想通,情绪顺,内心服,即口服心服、心悦诚服、近悦远服。反之,如果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态度势必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最终弱化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要真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民族振兴、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否强烈而牢固,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族振兴奋斗的意识逐步升华,树立并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要以这些现实的问题为导向,用鲜活的案例、灵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帮助学生解决真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掌握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5]“善”是目的性,即存在的理由、意 义。“我们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6]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 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善”是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培养善德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勉励广大青年“要立志,立鸿鹄志”,并指出“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7]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但知 识选择、价值判断和为准服务的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不仅授业,而且引导学生不忘初心,坚守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核心主旨。要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二)践行善行

时代是思想之源,实践是理论之母。“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 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也有抵御外侮的不屈经历,现在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上。我们走过的,是别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有坚毅恒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就一定能认准道路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课程思政要结合学科门类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践行善行。理学类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医学类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艺术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美:课程思政建设的追求之境

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课程思政的“美”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使人听之有趣,观之有形,思之有理,学之有获,行之有据的教学效果的反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效应。课程思政之美就像精心设计的旅途,步移景换,处处惊喜:有体现哲学特色的学术之美, 有充满故事情节的叙事之美,有紧跟时代潮流的创新之美,还有实现真诚沟通的现实之美。需要用心、用情、用爱去探索、去创新、去坚守。

(一)软硬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前提,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基础,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地方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要把说服教育与强制规定、疏导与灌输、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有软有硬,相互促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张弛有度的弹性中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明暗相间

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体现了教师“立德树人”的途径和方式: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显性教育色彩;而其他课程的德育教育多具隐形教育的属性,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主要以隐蔽、间接的传播为主,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明示与暗示、言传与身教、主导与多样、灌输与渗透、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系统性教育与日常性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等多种手段与方法交替使用,使课程思政以“浸润”的方式确认、验证和支撑思政课程的内容,一道发挥传递正能量、折射新思想的正向作用力,使整体教育影响达到最优。

(三)情理交融

真理的力量使人信服,真情的力量使人信任。情靠理导,理靠情疏。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力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融情与入理、感化与说服、关怀与引导融为一体,形成合力,摆事实、讲道理,揭示科学真理、人生哲理和生活常理,让学生在理性中认同,在感性中喜欢,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课程思政的真、善、美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在它们在内容上相互涵合,又表现在它们之间彼此依存,共生共荣。课程思政的真是善和美的基础,课程思政的善为真和美提供精神之源,课程思政的美是真和善融合的升华。课程思政的真、善、美是科学性、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努力“求真”“向善”“寻美”,理应是课程思政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5-19(2).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5]秦川.四书五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5-19(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10.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