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详细内容

成果展示

加强统筹谋划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9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加强统筹谋划

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朱爱红 程江涛 邱俊义 覃检兰a

【摘要】本文论述了广东东软学院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探讨课程思政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构建“442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并组织了建设工作,推动了学校“三全育人”格局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广东东软学院着力教育理念转变,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在全校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切实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一、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全面推进“三全育人”。

      学校党委进一步巩固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亮出办学“鲜亮底色”,经党政联席会决议,将课程思政建设列入2020年度教学工作重点,开展“把牢政治方向,加强课程思政”系列活动,落实“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总体规划目标。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章立制抓重点,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构建“442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大格局;发布《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指南》《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指南》,从将课程思政理念、做法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几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把“总舵”。

      二、厘清关系,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但又有不同侧重。二者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二者的不同侧重主要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从概念上来看,“思政课程”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常简称“思政课”(即“思政课程”);而“课程思政”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思政”是修饰词;“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课程”是修饰词。因此,“思政课程”强调的是“思政”这种课程形态,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从实践探索来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以“课程”教学为手段,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获得感为旨趣,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思政课程”要“灌输有方”,“课程思政”要“融入有道”,其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专门开设的显性课程,后者是在专业课、通识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之一。要科学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从方法论意蕴上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二)开展课程思政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也应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开展“课程思政”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要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自觉地学习,并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认识。“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统筹顶层谋划,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于2020年4月制定并下发了《广东东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4)》。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预期的目标

      1.主要内容和要求

      构建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442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即落实学校、学院、专业系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4个责任主体”,培育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课堂“4个示范”,组织编制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程)课程思政建设“2个指南”,创建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2个资源库”。

      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全方位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将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校教学督导和学院教学核心指标进行考核。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与培训、设立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选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等举措,着力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师和示范课堂。

      2.预期的目标

      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强化全体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442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大格局,实现“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总体规划目标。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示范课程,开发一批彰显学科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一批凸显学校品牌特色的示范专业,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总结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通过3—5年的建设,建成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8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0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0门左右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0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并力争实现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示范课堂的突破。

      四、提供保障激励,稳步推进教改进程

      (一)增强针对性指导,编写课程思政建设指南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后,为增强改革建设的针对性指导,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深入研究,认真讨论、拟定提纲,在2020年4月编写完成并全校下发了《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指南》《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指南》(电子版)。指南对课程思政开展的历史和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对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列举、说明;对课程思政如何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选编了其他高校部分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作为“样板”。指南从教学实施出发,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重塑教学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实施方法,一经下发即对教师们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受到广泛好评。2020年6月,在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之后,高等教育研究所在组织文件学习的基础上,依据文件精神对两本指南进行了修订。2020年8月,根据指南的前期使用情况,高教所又将两本指南重新合并、编辑为一本,正式印刷下发。

      (二)组织系列活动,扎实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为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教学一线,学校依据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了“把牢政治方向,加强课程思政”系列活动。一是组织了课程思政案例征集活动。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结合新冠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教师们积极参与践行课程思政。截止到六月底,两期案例征集活动各学院推荐上报课程思政案例共48篇,通过评审遴选,选出优秀案例42篇。二是汇编并下发了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将42篇优秀案例分类纳入了学校《高教研究与评估》简报,汇编成三期课程思政案例专辑,下发全校,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三是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到学校年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明确了课程思政内容在选手评分中所占分值。根据竞赛结果择优推荐了四名教师参加2020年广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最终有两名教师分获二、三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上的又一次突破。通过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老师们对课程思政产生浓厚兴趣,理念已经深入头脑,并达成共识。外国语学院有13名教师主动报名参加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为提高老师们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学校专门组织高教所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三)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应用,学校在教学顶层设计中突出了课程思政的地位。在2020年学校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申报中,明确将课程思政纳入申报指标中,如课程教学设计中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主要渗透点及实施方式、所取得的育人成效等都纳入了申报考查内容。在学校202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工作中,将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列为课程思政建设专项,与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列为平行项目,组织同时申报,进一步增强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

      (四)加强理论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时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上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点,学校组织了课程思政论文征集活动。学校党委书记都本伟亲自带头撰写论文,带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计划将遴选出的优秀论文和部分优秀案例一起集结成册,作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

      随着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将继续征集优秀案例,并适时启动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的基础性、全面性工作,是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性举措。学校将按照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力度,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