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东软学院关于制定(修订)2020年度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30 15:00:53 浏览次数: 【字体: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我校按照TOPCARES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要求和《广东东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开展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 指导思想

按照TOPCARES《框架标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主动对接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为目标,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途径,不断深化基于OBETOPCARES“五新”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TOPCARES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和教材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做好混合式专业培养方案和混合式课程体系的设计。

二、 培养目标

各专业根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结合TOPCARES三级能力指标体系,确定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教育,重视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的传授,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思政改革,所有任课教师应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掘运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精神素养做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明确培养目标,提炼能力指标

各专业要围绕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开展广泛、深入、扎实的专业调研,参照相关专业国家质量标准、指导性规范、行业标准、岗位要求,结合本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科学分析,认真梳理,充分论证并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修订。经过对专业人才培养预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明确的、具体化的分析,按照 TOPCARES能力指标体系框架,提炼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指标,形成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到具有专业特色的TOPCARES核心能力指标的映射。

(三)突出项目导向,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导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高度融合、高度关联的课程与项目,既注重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又注重项目能力的整合性,将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培养任务进行科学分解、融合渗入到课程与项目中去,建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映射,从课程目标到各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的映射,构建课程与项目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每个专业应当有精心规划的逐级递进的各级项目。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要强调三级项目的构建与实施,并以此为核心,做好单元组四级项目的设计。每个项目都要与课程、课程组密切关联,每门课程内容和相关的能力训练要融入到教学单元和项目中,教学单元之间、教学单元与项目之间产生知识性的联系和能力的整合,课程教学围绕能力与项目来设计、组织与实施。课程与项目安排采用一体化组织形式,统筹规划和安排课程体系以及项目体系,使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和项目训练融为一体。

(四)加强产学合作,建设资源环境

各专业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建设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课上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面向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加强政、校、行、企合作,通过联合开设课程、联合指导学生、联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要加强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各专业相关行业的仿真、模拟、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基于行业企业的项目库、案例库、试题库和系列教材,全面推进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进课程、进项目、进教材。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推动专创融合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四、 培养方案构成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以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所属院系:以学校发布为准。

(二)入学要求

注意不同生源情况(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对生源的文科、理科、艺术等基础要求等。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业。学生在规定年限内,按要求修满学分,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四)服务面向

服务面向是对专业大类与专业类、对应行业、主要职业和岗位类别及职业资格的表述,应体现出专业与行业、专业与职业、专业与岗位的对应关系(根据各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具备……,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面向……领域(行业),能够……任务,从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2.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进行凝练。主要从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或“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或“能力”)、应具有基本素质(或“素养”)、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描述。

(六)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主要是对毕业要求、TOPCARES能力指标的分类实例化。

(七)TOPCARE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与能力指标

基于TOPCARES方法学/混合式教育改革,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本专业特色及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如何达成的细节进行描述。

(八)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学校对本科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总修读学分不少于***学分。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2.专业项目设置

3.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能力培养鱼骨图

4.课程设置与主要职业岗位对应关系链路图

5.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进程表

6.实践教育教学环节

7.各类课程学时学分统计表

8.本专业混合式教育实施计划

(十)教学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2.教学设施

3.教学资源

(十一)质量保障

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

(十二)版本管理

明确版本号、制定小组成员、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院系负责人。  

五、 课程体系及学分

2020年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平台(必修、选修)、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必修)、专业课程平台(必修、选修)、集中实践环节(必修)四部分、六大类别组成。

各专业总学分不得超过国家质量标准对总学分要求的上线,国家质量标准无明确要求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以内。

(一)通识必修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课程,主要包括思政类外语类、军事体育、创新创业、理工类、素质类课程,具体要求为:

1.思政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春、秋学期各安排0.25学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1学分。

2.外国语言类

《大学英语》为非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分为非艺术类和艺术类,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春秋四个学期开设,每学期3学分,共计12学分。

3.军事体育类

《军事理论》2学分。《体育》4学分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大一每学期1学分,大二、大三每学期0.5学分),由学生自选项目(俱乐部)组成。

4.创新创业类

《创新创造与改变2学分、《思维创新与开发2学分、《创业者的成长之路2学分、《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2学分,另开设2学分的《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实践》。

5.理工类

理工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Ⅰ(理工类)》6学分、《高等数学Ⅱ(理工类)》4学分、《线性代数》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各3学分,计算机类另开设《大学物理》4学分、《大学物理实验》1学分。

经管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Ⅰ(经管类)》4学分、《高等数学Ⅱ(经管类)》4学分、《线性代数》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

6.素质类

《程序设计基础》3学分(专业课中有开设的专业不需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劳动教育0学分、《大学生就业指导》1学分《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1学分(《专业导论》课程包含此内容的专业不需要开设)《沟通与演讲》2学分和《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2学分各专业选择其中一门作为素质类通识必修课。

(二)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分为自然与科技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四个大类。全校所有学生均需修读通识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其中自然与科技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四类课程每类至少修2学分。学生可根据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学习,各专业给出开设通识选修课及学生选修学期及学分等建议。

(三)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建立宽厚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设置该类课程应体现相应学科门类下各专业的共同知识基础和素质要求及本专业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学科交叉,可设置一定比例的跨学科课程也可根据学科专业特色,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主动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服务,按需设置,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四)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要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覆盖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专业招生规模达60人以上的专业原则上可根据学科、专业研究现状,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课程。

(五)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旨在拓展专业方向,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鼓励各专业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每门课尽量不超过2学分。

(六)集中实践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军事技能2学分基本能力实训4学分、专业能力实训4学分、综合能力实训4学分、项目实训语言类专业4学分、其他专业1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8学分(计算机类专业14周,其他专业12周),是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 基本要求

各专业对课程、学分和学时等的设置需要满足本专业教学质量国标标准,融合国(境)内外专业认证、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等重要规范、标准和要求各专业在此基础上自主确定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

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0.25分,一般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含实验、其他实践)每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6学时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每学分折算20学时

(一)学期设置

根据学校实施1321”学期设置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课学期,保证学生课程学习任务均衡,实践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不超过4学分,春、秋季学期一般不超过30学分(军事技能除外),大四集中进行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

(二)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应依据国家标准从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选取,原则上每专业设置7-8门,最多不超过10门,不宜过多。既要避免课程重叠,又要使课程之间形成无缝对接。课程内容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兼顾知识与能力,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前沿性的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要占课程内容的一定比例,并保持课程内容的更新率。

按照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拓展性,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由各学院和专业自主开设。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专业导引与职涯规划》或《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一级项目,是专业导引课程,各专业必须选择一门开设。

(三)实践教学体系

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

1.实验和其他实践

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内实验两种。各专业应认真梳理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新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尽量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开设独立设置的实验课

课程内其他实践根据课程需要设置实践学时和单元实践项目。

2.实践学期实践

按照1321”学期设置,实践学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统筹设计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基础能力实训、专业能力实训到综合能力实训。

3.项目实训

语言类专业设置4周,其他专业设置10周。

4.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阶段的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在大四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七、 职责分工

(一)教务部负责全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工作,提出制定(修订)2020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二)各专业负责人作为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在认真学习2020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由各学院组织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进行审议

(三)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评审论证报集团专业教学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各学院必须严格执行,落实好责任制,不得无故随意变更。


终审:教务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