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管理>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新闻资讯

着眼立德树人 形成更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24 15:35:38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意义深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力拓展育人路径,不断优化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议题。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我们要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等工作贯通融合起来,将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安排、教材设计及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各领域和各环节,打造体系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新格局,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迈向一个新台阶。

打造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什么人”。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成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衡量标准,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维度,进行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坚定意志、奋斗精神等多个方面锤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

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注重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师德师风为具体抓手,以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为综合目标,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政治定力和师德感召力。要切实抓好高校的责任主体意识,要在高校治理的各环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委、党组织的积极作用,把政治建设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要善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把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力量和管理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高校教学和管理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能够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力量。

打造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在校园文化、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日常管理、学生实践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上下功夫,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力度、深度和温度。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够激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局,有利于形成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

构建高质量专业学科体系

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必然要求构建高质量专业学科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高校要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回应实践亟需、服务国家战略、塑造学科优势、培养优质人才。一方面,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出发,高校要充分挖掘学科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置在重要位置,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体系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质量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正确、科学的政治方向,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理想信念根基。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要始终把国家重点关注的战略性问题、区域发展亟需的政策性议题等作为学科优化调整的指导方向,增强学科体系的整体服务功能,并将之融入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锤炼过程之中,真正将学科优势切实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确保能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供给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质量人才。

推动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当下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强度和快节奏的科技竞争是高校学科建设必须适应的基本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如果固守传统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故步自封、抱残守缺,高校将难以培养出综合素养扎实的高质量人才。因此,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适时推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的交叉融合,通过系统协作和创新发展,打造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在原创性、集成性和引领性研究上下功夫,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所在。高校还应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联动,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如果说学科是人才培养之根基,那么专业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骨干支撑。因此,深度对接市场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科的竞争优势有效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是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锤炼精准高效的教学体系

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石。高校应根据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在立足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和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有效建立起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精准高效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开展前,要做到精准分析,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不做和少做无用功。例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学生开展学情调查、教学调研等,探明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评价和实践效果等,使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诉求,增强教学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加强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做到精准供给。展开来说,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出发,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统一起来,在聚焦专业优势,突出教学特色的同时,探索构建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等多元开发的课程体系,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实现高校教学由“粗放灌输”到“精准供给”的转变。高校还应积极探索多样化、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价值传播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工作成为价值引领的主要和重要场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立德”与“树人”同向同行。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设置,积极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把线上教学和线下自觉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广应用以学生为本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梯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效果的反馈上,要做到统一考核与个性化评价相统一,做到精准评价,不断提高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建设精品化教材体系

教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传承和表达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结晶,彰显着民族精神的特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工作赖以展开的重要依据。教材体系的精品化建设,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它还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抓手。

高校精品化教材体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精品化的教材体系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具体来说,在教材的内容拣选与编排设计上,要始终把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统领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和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精品化教材体系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民族特色,形成中国风格。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立德树人知识资源,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将这些带有优良基因的知识资源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在立足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基础上,保持文化开放的视野和心胸,广泛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不断提升中国教材编写的质量和水平。精品化的教材体系建设还要注重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作为静态的文本,教材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情势变迁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精品化的教材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形成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抓手。不断优化教材的内容体系、逻辑体系和呈现方式,努力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对高质量教材的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材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应有之义。

不断优化高校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高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和改革创新,能够不断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生机与活力,充分释放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效能。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不断优化高校的管理体系,可以为高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高校要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体系化改革,对学校日常行政管理、人事薪酬、科研考核、人才评价等进行优化调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人才。一方面,坚决破除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体制机制,彻底改变掣肘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顽瘴痼疾,确保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真正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支持和保障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展开的配套机制,积极培育积极向上、甘于奉献、善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教师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综合素质,切实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最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在制度优化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和方式,强化制度执行,充分释放高校管理制度的治理效能,以高水平的学校治理能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高校还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做好高水平人才培养资源募集和整合工作。通过吸引和争取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不断壮大自身办学实力,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抗疫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B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八个相统一’的后疫情时代‘概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HNJG-2020-1088)的研究成果]

【作者:吴红,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原载2023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


终审:教务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