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管理规章

广东东软学院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30 16:35:26 浏览次数: 【字体:

(东软学院校[2024]102号,2024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AI)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重大的变革性影响。为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促进我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参考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7月)、哈佛大学发布的《生成式AI工具的初步使用指南》(2023年7月)、康奈尔大学发布的《教育和教学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2023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应用指南》(2023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使用指南》(2023年11月)等,为学校全体教师提供应用GAI的指导性建议。

1.以人为本。GAI工具可以辅助教学,但不应取代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使用GAI工具时,教师应以人的权利和福祉为核心,并始终将人类能动性和人类责任放在首位。

2.转换教师角色。教师要从教书向育人转变,成为人类尊严与价值的捍卫者、机器教学的监督者与纠错者、学生心理问题诊断者、师生感情的传递者、“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协调者。

3.提升GAI相关素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GAI领域的相关培训和研讨会,了解GA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培养提示词工程能力。

4.人机协同提升工作效率。强烈建议教师学会驾驭GAI,明确哪些工作由自己来做,哪些工作由GAI工具完成。鼓励教师将GAI工具设置为自己的“工作秘书”,辅助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核心精力倾注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中。

5.积极探索GAI的创新应用。鼓励教师探索GAI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场域,开展GAI教学改革实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协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6.重新思考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重新思考课程教学目标和预期学习成果。鉴于学生将在GAI支持的世界中工作,学校鼓励教师将GAI融入人才培养中,将人才培养及教学重点放在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高阶思维(计算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以及与人工智能合作所需的职业技能上。

7.重新思考设计课程作业。GAI使作业作弊变得更廉价、快速和难以甄别。强烈建议教师重新思考设计课程作业,在课程作业的类型、完成时空、过程监督、目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8.加强对学生使用GAI工具的监管。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课程及作业中使用GAI工具的要求,并向学生明确说明何时、为何、如何允许/不允许在课程中使用GAI工具。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选取三种政策中的一种:(1)禁止使用GAI工具;(2)允许使用GAI工具,但教师向学生明确对内容归属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哪些工作,以及要求学生如何验证GAI的输出,学生必须向教师说明哪些内容是由GAI生成的,并对G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正确归属负责;(3)鼓励并积极地将GAI融入学习过程,学生利用GAI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探索创意或以其他方式增强学习。

9.开展GAI基础与应用的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开展GAI的相关科学研究,并对GAI的发展进行持续、包容、多元化的学术对话。

10.目前不建议使用GAI进行学业成绩评估。尽管GAI在协助过程性评估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效用,但目前不建议将其用于作业及课程的终结性评估。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公正而全面的评估是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来评判学生的工作,还需要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情况和发展需求。因此,在最终成绩评定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至关重要,这是任何技术手段难以完全替代的。

11.目前不鼓励依赖GAI自动检测学术诚信违规行为。尽管GAI提供商被要求用“由AI生成”水印标记其输出,并开发工具用于识别GAI生成的内容,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在没有更多证据证明相关技术和方法成熟可靠之前,推荐继续采用传统的人工审核方式结合教育策略,比如加强学生对于学术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通过设计能够促进原创思考的教学任务来预防作弊行为的发生。

12.遵守学术诚信规范。教师需要清晰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科研诚信规范手册》(2023年12月),特别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处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应在研究方法或附录等适当部分披露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式和主要细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明确标注并说明其生成过程;不应含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不得将其他作者已标注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原始文献引用,确需引用的应加以说明;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科研人员在填写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杜绝: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教师也应向学生明确告知相关政策。

13.保护数据隐私与安全。教师不应将包含师生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等个人信息,以及其他机密和敏感信息输入到公开可用的GAI工具中。教师需要清晰了解GAI工具所具有的信息泄露方面的风险,并清晰了解GAI工具对服务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输出等享有的权利。教师应充分参与融合GAI工具的教学设计、教学工具的选择和评估过程,规避信息泄露方面的风险。

14.对GAI生成的任何内容负有审查责任。GAI生成的内容可能是不准确、误导性的,或者完全虚构的(有时被称为“幻觉”),或者可能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教师应避免过度依赖GAI工具生成的内容,需要对GAI生成的内容进行检查、甄别,确保其准确性。

15.使用合规性与版权。教师需要清晰了解GAI工具的相关规则,针对在服务中对提供内容拥有知识产权的GAI工具,需要关注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和版权问题,并提示学生合规引用与标注。

16.鼓励探讨GAI伦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倡导学生思考GAI的公平性、透明度、解释性,以及隐私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伦理意识。

17.关注数字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包括兴趣、动机、优势与需求。在使用GAI工具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避免因技术壁垒、软硬件差异带来的使用障碍和限制,确保教学效果惠及全体学生。

本指南会根据国家、地区及学校相关政策适时进行修订和更新。

终审:教务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