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软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东软学院校[2024]100号,2024年10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广东东软学院特色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基于新时代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以TOPCARES培养指标体系V3.0为指引,以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体验、促进科研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争取到2027年,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设立一批“人工智能+教育”教改专项,选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智能助教、学、管、研、其他创新场景)。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行动计划
(一)人工智能赋能专业转型升级
强化学校IT与泛IT类专业优势,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推动传统专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形成创新型、智能化专业群,增强学生在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1.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按照东软集团“教医养康旅”一体化战略,紧跟产业变革趋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聚焦“IT+DT+HT”领域,基于“群内共生+群间协同”的原则,跟踪AI技术与产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实现学科专业价值化。IT领域,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人工智能核心专业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大人工智能领域招生和培养规模。DT领域,要围绕数字媒体的新兴趋势,有计划地布局、遴选、培育元宇宙、虚拟现实相关专业,充分利用东软元宇宙创意创作分享平台等,不断扩大专业领域的影响力。HT领域,要以“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康旅结合”为方向,聚焦智慧康养、智慧医疗等领域,增设一批紧缺急需专业,形成健康医疗科技专业集群。
2.推动专业的改造与升级
加快现有专业与AI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专业改造与升级。有计划地做好省级、校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遴选培育,打造一批优势专业,不断形成示范引领。现有纯语言类专业要向“语言+”转型,传统管理类专业要向“智能化”转型。根据产业需求和AI技术发展趋势,支持现有专业增加“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建设,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微专业”灵活精准的优势,开设“专业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微专业,提升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质。通过与AI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师资及资源,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二)人工智能赋能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学”示范课程,全面提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工智能应用技能,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1.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体系
为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人工智能新技术,适应行业发展快速变化,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建设“1+M+N”三层次“AAI(AI+AT+IS)”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具体包括1门人工智能概论通识必修课(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M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Applied Technology Course)及N门数智赋能交叉融合专业课(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ized Courses),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素养、创新能力和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在后续专业岗位上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与所在领域相关的人工智能问题。
2.开发新形态教学资源
以TOPCARE系列框架标准V2.0为指导,开发数字化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及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将文本、视频、音频、AR/VR互动内容相结合,构建多模态的数字教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立体化、可交互的学习体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水平,自动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针对性资源,如补充材料、扩展阅读、视频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实现内容的动态更新和智能推送。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变革,形成智能化、个性化、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1.智能助教——助力教育教学模式革新
鼓励教师利用集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学习工具及个性化学习辅助,促进教学“师-生”二元交互向“师-机-生”三元深度交互转变。全面推进集团4S产品服务在教学中的运用,推进“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改革试点,鼓励教师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或自主开发智能教学助手强化课堂讨论、交流、互动,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支撑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支持自动批改作业、历年课程数据分析、在线测试评分、教学报告生成等功能,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智能助学——助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
基于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行为数据,利用智能学习平台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的难度,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与习题,提供针对性学习建议和补强方案。选取部分课程试点开发“教师数字人”,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学支持和指导;支持开发和使用AI学伴、智能学习陪练等智能学习工具,持续完善“4A”柔性学习体系。
3.智能助研——助力学术科研创新发展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处理和分析大量科研数据,包括文献管理平台(如Endnote)数据、新闻、历史文档和学术报告等,为师生提供可供参考的项目/论文选题、挖掘数据价值、生成研究报告等,支持师生的科研决策,提升科研效率。引入专利检索分析AI技术,对专业申请的专利进行智能分词与关键词提取、检测申请专利的创新性及重复率,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势及专利价值,优化专利技术交底书,提升专利申报质量,提高专利申请通过率。
(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管理
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现代化环境建设,全面建设智慧校园。加强学校数据中台建设,打造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监测平台,推进智能化教学评价改革。
1.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
持续优化校园网络架构,进一步提升IPv6的服务能力,完善数据仓库建设,加强数据中心的算力和存储资源建设。对部分教室进行智慧化改造,利用智慧巡课系统,通过智慧巡课系统对画面数据和教学活动信息进行收集,实现多维度、精细化的信息整合与分析,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视化的数据支持。全面推进东软4S产品服务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量化教师课堂讲授的有效性、活跃度、师生互动情况等。
2.推进智能化教学评价改革
鼓励自研或引进人工智能教学测诊工具(系统),探索构建动态更新的教育评价模型,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进程、发现教学环节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个人信息、学习记录、考试成绩、课程选择等教育数据的共享融合和价值挖掘,探索实施“AI+”学生成长画像,通过收集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生涯进行群体性趋势分析和预警预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学习推荐和管理服务。
(五)人工智能赋能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实践教学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改善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1.加强智能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或引入适用于实践教学的智能化教学工具和资源,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多类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训环境,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自适应等特点,为教师提供更多智能化的实践实验教学资源和智能化AI教学工具;利用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推荐自适应的实验资源。
2.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化产教融合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打造核心专业教材,推动国际前沿人工智能成果和国产化高新技术及时纳入课程体系。融合最新的行业企业实践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项目案例库等实用的、先进的数字教学资源。通过联合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设立人工智能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实训环境,帮助师生接触最新的AI应用场景和技术发展趋势。
(六)人工智能赋能师资队伍建设
为教师提供系统化、持续化的数字化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鼓励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
1.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素养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技术原理、道德伦理和应用场景等,帮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教学”的案例,帮助教师认识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教学管理、课堂互动和学生个性化辅导等环节。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提升。
2.加强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培训
积极开发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课程,建设覆盖教学、科研、管理三大模块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课程,加强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培训。在教学模块,重点学习智能教育平台、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分析、在线评测和智能辅导等技术应用;在科研模块,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科研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创新研究;在管理模块,培训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师生管理和绩效评估等环节。
三、保障措施
(一)出台标准规范
制定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和要求,确保技术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制定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伦理意识。强化全校师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提高师生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设计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平性、透明性和可解释性等伦理原则,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强化师生的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及知识产权教育,确保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尊重原创性,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
(二)加强员工培训
为全体员工提供“基础素养通识”与“教学、科研和管理多场景应用”的培训,帮助员工掌握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最新应用,提升数字化教学和管理能力。组织校内外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分享“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沿动态、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阿里云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ACP认证等资格认证。
(三)加大支持力度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专项立项、“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优质课程建设和共享。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一流课程等遴选中优先支持“人工智能+教育”相关项目,在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优先支持教师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取得的优秀成果。
(四)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建立校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机制,研究、谋划和统筹协调学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强化部门联动,明确任务分工,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确保各项任务有序实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