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管理规章

广东东软学院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9 11:30:26 浏览次数: 【字体:

(东软学院校[2020]89号,2020年9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关于2014年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4]39号)、《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下称《标准》)、《广东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粤体教[2019]16号)、《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成绩,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总体目标

自2020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通过完善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改进体育教学条件等举措,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基本养成,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等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全员体育,强健体魄,健康东软”的体育工作特色。

3.基本原则

3.1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3.2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3.3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师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4.具体措施

4.1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完备的体育教学体系

4.1.1加强体育课程顶层设计。根据《标准》中“学生每年体质达标测试成绩≥50分”的要求,从2019级学生开始,将“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成绩合格”列入毕业条件之一,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科学定位体育课程目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法。

4.1.2继续推行“三年制”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体质测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学习方案,将课内与课外相互贯通,兴趣与特长相互融合,分层多类型开展体育教学,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自主选择参加1-2个俱乐部,在俱乐部中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持续不断地加强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

4.1.3改革体育课程考核方式。为保证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成绩达到《标准》要求,将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成绩纳入体育课程学期考试,对体育课程学期考核方案进行调整,成绩由课外跑20%、体质达标测试(50米、1000/8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40%、技术考核40%三部分组成,并且每项成绩不低于60分,学期体育课程考核成绩方为合格(≥60分),并在课堂对学生宣讲学生体质测试和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4.1.4丰富体育课外锻炼内容与形式。各学院、职能部门高度协调配合,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一是依托“步道乐跑”平台,继续开展课外健康跑。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步道乐跑”单次达标和学期整体达标要求(具体见下表)。二是开展校体育运动会、“一二.九”火炬跑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三是开展多样式群众体育活动,如校园“五人制”足球赛、“三人制”篮球赛、教工羽毛球赛等,将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中去。      

表1    学生“步道乐跑”得分标准表

分数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0

次数

30

28

26

25

24

23

22

21

20

17-0

说明:男生:单次里程达到2.4公里,跑步配速在3-9min/km范围内;女生:单次里程达到2.0公里,跑步配速在3-9min/km范围内。

4.1.5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研能力。建设一批校级体育教学团队,组织开展校级体育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着力提高体育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体育学专业的特点,采用分层分类标准,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有机融合。鼓励支持体育课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围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课外体育实践模式创新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4.1.6加速场地建设,更新体育设施,改善教学条件。根据学校建设规划,新建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并改造、新建篮球场地,保障教学需要;在配齐学校体育器材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更新体育设施,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4.2注重教训结合,探索并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4.2.1加强课余训练体系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以赛代训,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4.2.2加强校内体育竞赛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发挥学校运动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完善赛制、丰富竞赛项目,逐步在全校实现“校综合运动会”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进入校运动队的渠道。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竞赛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

4.3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推进体育活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3.1分工协作,构建体育工作安全防控体系。校医室负责对学生的运动安全问题进行监督指导,做好学生一般伤害事故的处理,做好校运会、达标测试等大型集会活动期间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和卫生保健工作;基础教学院负责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场所和运动器材的保障,安全隐患的排查;后勤管理部负责学校体育场地的维修及配套设施的保障。

4.3.2做好风险预警和管理,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并修订完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安全风险的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对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推行并完善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4.4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4.4.1完善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制度。配备专任教师,完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编制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将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对当年体质达标测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评奖评优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4.4.2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强化以教学为中心地位,建立健全以教学质量、体育科研、体育竞赛、裁判工作成绩为主要指标的体育教师岗位聘期考核、职称评定的评聘办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终审:教务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