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管理规章

广东东软学院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0-2024)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30 09:05: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东软学院校[2020]160号,2020年12月)

混合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F2F Learning)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e-Learning) 相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整体重构。通过学校、专业、课程不同层面的教育改革及教学组织安排,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和平台,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促使学生通过习得、体验、反思、建构,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混合式教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及《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以及集团对三校大力推动混合式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遵循“强化内涵建设、引导特色发展、夯实专业主体、注重长效机制”教育教学改革方针, 深化基于OBE 的 TOPCARES 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为中心,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构建混合、互动、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基本原则

1.育人为本。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2.面向应用。坚持应用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以国家、区域、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聚焦前沿新兴专业领域,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

3.彰显特色。混合式教学体系的重构要充分对接学校办学定位及特色,通过改革过程的推进,能够有效增强和突显“应用型、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4.融合创新。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变革,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三)目标任务

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加强,教学模式及方法更加科学,数字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支撑平台更加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到 2024 年,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覆盖全体专业、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超过 300 门课程完成混合式教学改革任务。

二、建设内容

(一)体制机制升级

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系统化设计和思考,以五年为完整建设周期,形成逻辑清晰、计划详实、责任到位的实施规划方案及相关标准。从学校教学管理角度,优化升级现有制度,精简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重新构建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运行机制及教学管理体系。

(二)教学模式升级

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引导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及需求,制定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以及评价方法等。

(三)教学资源升级

课程资源是整个混合式教学过程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针对混合式教学的不同环节,引进或自建优质的线上/线下资源, 精心设计、规范建设、高效利用,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升级

通过信息化、数据化的工具和手段,实现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跟踪与管理,学生学习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进度、资源利用情况,自动统计、智能分析、及时评价、个性反馈,最终实现优化教学、动机激励、学习赋能。

(五)信息平台升级

将大数据技术与智慧校园建设相融合,建立人性化、便捷、高效的校园管理服务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应用实时统计分析,通过资源的高度共享、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智能化,以及多终端互动功能,保障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

三、建设计划

1.制定规划

此次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首先要在学校全局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要从背景、目标、任务、行动、计划、标准、资源等多个方面,做好系统化的设计和思考,做好前瞻性的模拟与推演,形成逻辑清晰、计划详实、责任到位的实施规划方案。

2.制定标准

学校制定混合式教学改革相关标准,包括适合于混合式教学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框架、实践条件及环境建设标准,以及课程评估方案等。以上标准既是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指南和规范,也是学校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的参考依据。

3.课程分类

根据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程度不同,将混改课程分为 BEI、BEII、BEIII 三个类别:

BEI 类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比例 >= 40%

BEII 类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比例 >= 20%

BEIII 类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比例 < 20%

4.课程建设

学校现有专业和公共课教学部,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公共课教学部只选择理论课程),课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程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教务部和质保部共同进行审核,立项通过后开始建设实施。改革完成后将根据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予以验收。2023 年,所有专业(教学部)的非试点课程,也须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并参加相应的课程评估。

5.实施验收

试点课程在建设完成后,教务部和质保部按照相应的建设标准进行评价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评价。实施周期结束后,根据相应的实施标准进行实施验收,通过验收的课程即完成了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正式认定为相应类别的混合式课程,在后续教学中仍应持续建设和改进完善。未立项的非试点课程,经过自发建设如果认为达到相应标准,也可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同样获得认定。

6.推进计划

2020 年 下发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课程评估标准;

2021 年 第一批试点课程立项建设;

2022 年 第二批试点课程立项建设;

2023 年 第三批试点课程立项建设;

2024 年 全面落实 300 门课程建设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各部门责任

1.教务部负责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组织开展本次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工作,为此次改革提供教学制度保障,负责改革试点课程的标准制定、遴选与验收工作。

2.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翻转教室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协助教师拍摄课程实录等视频教学资源。

3.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制定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试点课程的建设及实施评价。

4.教师发展中心面向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培训,组织改革经验交流与分享活动。学院负责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的建设及实施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协调资源、推进建设、实施落地、循环改进等工作。

5.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学习氛围营造、学习意愿调动、学习习惯养成等学生层面的组织动员工作。

6.网络与实验实训中心负责混合式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与维护,负责教学运行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手段的实现与应用,为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智能化、数据化的辅助支撑。

7.后勤部配合改革需求,针对教学环境改造提供支持。

8.品牌部从前期宣传动员、过程跟踪报道、到后期成绩展示推广,从品牌及宣传角度提供全方位的跟踪与服务支持。

9.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落实此次改革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激励政策及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提供保障。

(二)经费保障

学校根据示范课程建设及实施情况,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项目经费支持。

(三)项目倾斜

学校将在此次立项建设的混合式改革试点课程范围内,重点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将面向市场进行重点推广。未来各项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奖申报,将面向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全面倾斜。

五、附则

本方案自发文之日起实施,由学校教务部负责解释。


终审:教务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