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软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4)
(东软学院校[2020]25号,2020年4月)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慕课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要求,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为王、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金课”,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建设目标
基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课程建设框架标准,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推动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努力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金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课堂革命,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从 2020 年启动,经过 3-5 年建设时间,建成 25 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 门左右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 建设原则
3.1 立足专业、建设课程。强化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不同课程类别的一流课程。
3.2 分级建设、引领示范。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五类一流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课程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3.3 明确标准、突出实效。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省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 抓好一流本科课程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
4 建设类型
一流本科课程有五种建设类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下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
4.1 一流线上课程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 以实施基于东软教育集团建设框架标准的 TOPCARES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契机,推动培养方案内适宜进行混合式教学的理论课程在“东软混合式学习平台”上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建设完成并经学校评审认定为校级一流线上课程后,推荐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学银在线”等校外在线课程平台,供其他高校学生或社会人员修读。
4.2 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坚持特色、共享、应用、创新的原则,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在校内课堂课程的基础上安排 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4.3 一流线下课程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策略和考核模式,以“五新”( 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
4.4 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推动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重点支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项目和培育劳育目标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的社会实践课程。
4.5 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重点支持解决涉及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的项目。
5 建设内容
5.1 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相结合,充分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并适当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挑战度。
5.2 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重视组织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准确表达的能力。
5.3 积极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因时制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东软混合式学习平台等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4 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立项建设的课程应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智能管理终端等新手段辅助教学,开展课前预习、课堂测验、课后反馈等课程教学各环节教学活动。
5.5 突出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比重,并适当提高过程考核难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5.6 开展课程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5.7 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6 申报要求
6.1 申报范围。已列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均可申报。申报课程一般应为已经运行满两轮(两学期)的独立课程, 不能以系列课程等形式打包申报。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学科支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群)、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6.2 申报条件。注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组织新模式,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一流在线课程原则上是校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课程。一流线下课程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点,重点支持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双语教学示范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改革成效突出、教学范式特色鲜明的其他课程。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是教师利用自建或引进校外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在校内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转教学课程。
6.3 课程负责人及团队。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为学校在职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主讲本门课程 1/3 以上的学时。课程组全体成员应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秀,并能保证课程按期保质建设、更新、应用和推广。
6.4 申报数量。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认真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申报等工作,每个专业原则上限报 2 门,同一位教师原则上只能申报主持一门课程建设。
6.5 建设周期。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 2 年,学校对建设成效进行验收。
7 遴选程序
7.1 学院组织申报,择优推荐。
7.2 教务部组织评审,按照各类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择优立项。
7.3 学校根据课程建设情况和各学院推荐上报情况,确定当年的一流课程立项类别和数量。
8 课程建设管理
8.1 所有立项建设的校级一流课程均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课程建设各项任务。原则上每位教师只能主持 1 门一流课程建设。
8.2 学校将组织力量,对立项课程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查阅档案、组织听课、访谈学生等,重点对比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及其实践推广应用价值。
8.3 验收工作原则上在建设周期结束时完成,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课程进行延期,延期 1 年后仍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将取消项目资格并停止拨付相关建设费用。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验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相应指标体系进行。
9 保障机制
9.1 政策支持。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的项目,学校将优先安排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同时在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推荐教学成果奖、教材立项等方面优先考虑。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学校优先安排外出考察学习交流,促进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技艺,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9.2 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学院要高度重视一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系部、教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岗位职责,保障工作待遇,增加课程建设在绩效考核的比重,积极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10.本方案自发文之日起实施,由教务部负责解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