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斩获省级一等奖,是她!
课堂里
她把短视频算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联结
备赛时
她将20分钟授课打磨成思想对话的精品
从模仿前辈的忐忑新手
到省青教赛一等奖、
全国教创赛省赛一等奖得主
她用三年时间
完成了一名思政“青椒”的蜕变
她就是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
林 宝 玉
林宝玉,2021年入职,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广东东软学院2024年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校级“教研教改标兵”以及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省赛一等奖等教学荣誉,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
2021年9月,当林宝玉第一次以教师身份站上讲台,“恍惚感”成为她最初的记忆。“还在努力从心理上适应教师这一新身份,就好像幼稚小孩儿突然要扮演成熟老道的大人”,林宝玉回忆道,“那个时候,我更多是去回想和模仿自己大学时期喜欢的老师的样子,希望能像他们那样,在课堂的不经意间就引发学生共鸣、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但显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初期课堂效果与理想相距甚远,令林宝玉倍受打击,也成为她自我提升的动力。她坚持以敬畏之心备课,向同行前辈请教,课堂之外保持对专业领域的观察与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正向反馈也给予她许多能量。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结课后,一位同学与她分享自己对于林宝玉课堂的喜欢,以及未来想要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想法和规划。“还有许多像这样来自于学生的细细小小的反馈和分享,充分点亮了我。”林宝玉说。


2024年起,一次又一次教学竞赛的突破印证了她的成长。“从校赛突围到2024年省青教赛一等奖、2025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每个阶段都让我感到‘意料之外’。但我更珍视备赛过程中的每一次痛苦的挣扎调整,与每一个专注投入的当下。这些才是我最真实的收获。”林宝玉感慨道。
在林宝玉心中,思政“好课”必须真诚,要能“关照现实、关照学生”,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情感。
“00后学生有着独特的认知特质。”林宝玉讲述道,尽管00后学子正处于青春必经的迷茫中,却展现出较往届学子更清晰的自我定位与职业规划意识。他们的思考深度远超预期,更加自信勇敢。“这就要求大学课堂必须朝着更加新潮、有深度的方向变革。尤其要找到理论与现实的接口,引导他们思考。”

于是,在备课的时候,她会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在备课笔记中建立案例库,将理论与学生生活结合。例如:在讲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知识点时,她结合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短视频算法作为案例。她引导学生思考:当点赞量成为价值标尺,当算法取代自主选择,人类面临主体性消解困境,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命题便有了现实刺痛感。这种生活化解读与真诚的教学互动,点亮了学生的思想火种。

2024年3月开启青教赛征程时,林宝玉带着双重期待:既想弥补入职初期参赛未果的遗憾,更想验证教学改革的实效。
为了让20分钟的讲课兼具逻辑、深度和温度,无数次的头脑风暴与推翻重来已是日常。但她坦言,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备赛的辛苦,而在于心态的调整和重建。压力大得快喘不过气的时候,她会通过自我对话写作来调整心态,以此抚平慌张感、紧张感、不自信,让自己更心无旁骛地投入内容创作,最终在赛场上自信展示。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辈的指导、校外专家的培训以及学校的支持,是她坚实的后盾。

“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成长史,更是我的心灵成长史。这些成长会最终反哺到真实的课堂之中,因为教师和课堂是融为一体的。”林宝玉表示。


从参赛中受益匪浅的她,如今不仅养成了打磨课堂的习惯,还正尝试将比赛中的“内容重构”经验融入日常教学,努力缩小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她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助力学生追寻心中光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成长为“有所热爱的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